
王志顺
近年来,影视与旅游的融合越发紧密,成为拉动一些地方文旅消费的新引擎。多地深入挖掘影视IP潜力,通过打造主题线路、沉浸式场景和互动体验,让游客从简单的“追剧打卡”升级为“入戏体验”,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。(见11月9日《经济日报》)
影视旅游爆发式增长,本质是情感共鸣的具象化。游客购买的不仅是门票,更是一次与影视世界的对话机会——在《大话西游》的城楼上挥舞宝剑,游客仿佛与电影中的至尊宝、紫霞仙子共赴跨越时空的浪漫;在《生万物》的院落里复刻经典镜头,游客指尖轻触青砖瓦砾,仿佛能听到剧中人物的低语……
产业融合的深度,影响着影视旅游的可持续性。浙江桐庐的“太平年”VR项目,游客戴上VR眼镜,置身于虚拟的太平年间,与古人共度佳节;湖北襄阳全链条影视服务体系,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,再到后期宣传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这些案例表明,成功的影视旅游绝非简单复制场景,而是构建生态闭环。比如,有的地方通过片场开放日、探班游等活动延长产业链;有的影视城将知名剧集的布景转化为文旅资产,实现拍摄地与旅游地的无缝衔接等。
这种融合不仅带动了餐饮、住宿等传统产业发展,更催生了汉服跟拍、影视研学等新业态,形成“一剧带火一城”的乘数效应,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二次挖掘,让游客欣赏到各种影视作品艺术览的同时,感受到影视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然而,热潮之下仍需深入思考。当前影视旅游面临两大挑战:一是同质化风险,部分景区依赖单一IP,缺乏内容迭代能力,导致游客逐渐失去兴趣;二是配套短板,如游客激增导致的交通拥堵、服务滞后等问题,影响了体验度和美誉度。山东乐陵的经验值得借鉴——通过政策支持精品化创作,将《唐探1900》等IP转化为长期文旅资产,同时开发“影视+非遗”跨界项目,避免“昙花一现”的流量陷阱。宁夏镇北堡的“私人定制造梦计划”启示我们,深度体验需以个性化服务为支撑,而非简单堆砌场景。
面向未来,影视旅游的升级之路在于“双向赋能”。对影视产业而言,取景地可转化为内容创作的“素材库”;对文旅产业而言,需从“借势”转向“造势”,如襄阳整合唐城、汉城资源,打造差异化拍摄基地,形成“题材互补-场景互通-客群共享”的生态。这种融合不仅需要科技赋能,更需文化深耕——游客消费的是影视IP,体验的则是背后的乡土记忆与家国情怀。
影视旅游的目标是让游客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剧中人”,在光影交织中完成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。以情感共鸣为纽带,以文化深耕为根基,才能让影视旅游超越简单的场景复刻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虚拟与现实的桥梁。
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